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
时间:2021-04-12
来源:中国名牌
作者: 杜婕
责任编辑:陈璠
由文化部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主办,中国传媒大学承办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协办,“北京国际电影节”组委会支持的“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”在京开班。
2021-04-12上午,由文化部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主办,中国传媒大学承办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、中国文化译研网、四达时代集团等协办,“北京国际电影节”组委会支持的“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”在北京正式开班。
本次“研修班”以“影视互译、文化共享”为主题,共邀请了来自蒙古、越南、日本、巴西、俄罗斯、法国、英国、奥地利、意大利、芬兰、毛里求斯、坦桑尼亚、科特迪瓦、亚美尼亚、美国、加拿大、埃及、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24个国家的26位外方电影节主席、影视机构负责人、译制专家参加。
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在开班仪式上表示,举办“研修班”的目的,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影视文化合作与交流,加深世界各国影视译制界人士与中国同行的相互了解,帮助大家掌握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发展情况,探讨中外影视作品译制与合作机会,交流影视译制与传播方法,提升影视译制合作水平,降低中外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。
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在致辞中说,影视作品的译制不仅有利于克服语言障碍、扩大传播范围、提升传播效果,而且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更能体现对本土语言的尊重,更能获得当地民众的亲切感、认同感。翻译的使命在于跨国界、跨语言、跨文化沟通,一部成功的影视译制作品不仅体现了译制工作者的专业能力、文化素养、艺术造诣,更体现了译制工作者在不同文化之间兼容并蓄,求同存异的博大情怀。
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,随着中外影视交流的不断扩大,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,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上出现了明显缺口,培养影视译制人才具有特殊的迫切性与重要性。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率先在国内开设影视译制专业,借助中国传媒大学鲜明的传媒特色以及多语种优势,形成了影视翻译本科、硕士和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,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影视译制人才。
“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”主席Serge Losique先生讲述了语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同时表达了对“研修班”活动的热烈期待。
在“主旨发言”环节中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、芬兰图尔库大学终身名誉教授伊夫•甘比尔 (Yves Gambier)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冈萨雷斯(Luis Perez-Gonzalez )、中国影视翻译领域的专家麻争旗教授、金海娜副教授分别就中外影视译制的主题与中外专家进行了交流。
来自37所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影视人才也参加了此次“研修班”,对影视译制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。影视译制教学将影视与翻译两个学科完美融合,是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的交叉学科,进而能够培养出国家急需的语言基本功扎实、人文素养深厚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、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视译制人才,为中国的影视译制注入年轻的力量,为中外影视交流做出贡献。